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春节 >>中国春节溯源 >>
年节的起源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08


年节的起源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确定节日的标准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圆缺 为记。所谓“朔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元旦,旧历新年之始。元旦为一岁最早的节日。一年之始的正月元旦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延续至今,虽改称春节,但民间仍然习惯称新年。 

年,既是时间概念,也是计时单位。年节无疑起源于计时单位的年。人类在漫长的蒙昧时代,没有时间概念,过着“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逐渐从天象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一套测定 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我们的祖先早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就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人们为了掌握耕作时节、不误农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中根据星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结束了人们盲目度日的状 况,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招”,周代才称之为“年”(后来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也曾改“年”为“裁”,唐肃宗三载[公元758年],又改“载”为“年”)。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界的国度,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从他们的远祖弃的时候起,既“好种树麻菽”,弃被人民推崇为农业的始祖,号称“后稷”。到公刘之时,仍然“务耕种、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的民族。因此,“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里所谓“有年”指的是农业有收成;“大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在“大有年”的时候,人们一定要“庆丰收”。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在先秦时期,各地各代的历法不一。西周时行周正,即以建子为岁首,(周历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同时在豳国又行豳历,豳历的岁终是十月,即周历的十二月;豳历的岁首为一之日,即周历的正月,夏历的十一月。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新旧岁交替时的风俗活动。一般庶民结束田间的农业劳动基本上已到了十月,进入冬季了。冬季室内是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常把向北的窗户堵上,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人们收得枣子,酿制美酒,庆丰收,敬老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脐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美酒牺牲,欢庆新年,成为一项隆重的庆祝活动。与这种人的欢庆活动相对的是对神的敬献。在丰收之后,人们为感谢神的保佑而举行酬神赛会。酬谢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饭、新谷酿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来年再获得丰收。在《诗经·周颂》中保留着一首秋收后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丰年》:今年粮食收获多么多呀!粮仓是那么高大,用丰收的五谷酿成酒和醴来祭祀先祖先妣和神灵,让神灵的思泽遍施人间。 

周代的这种欢庆丰年和祭祀活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以及冬季的来临,这种天定日的祝丰活动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作为年节的雏形,为以后 年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年节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汉代,经过了春秋战国以后的秦统一,到了汉代初年,由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日益丰富,于是,形成年节风浴活动的历史条件 成熟了,于是形成固定年节风俗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历法酌定型。我国古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然而年的时间概念,却因时代的不同而异。每一次改朝换代,帝王易姓,天子为了表示“受命于天”,就要“改正朔,易眼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历代改历法后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称“正月”,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变化。夏代的历法建寅,以孟春之月(即现在阴历的正月)为岁首;商代建丑,以季年之月(即现在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代建于,以仲年之月(即观在阴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代改用颛顼历,以建亥盂冬之月(今阴历的十月)为岁首。汉初仍沿用秦代颛顼历,以今之九月为一年之终,以—广月为一年之始。因而汉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阴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则是十月一日。如汉高祖七年(公无前200年),长乐宫落成,适逢新年,朝内文武大臣首次行朝岁之礼,就是十月一日进行的。 

汉武帝时,由于以前的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武帝命司马迁、邓平等人改《颛顼历》而另作《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所以至今民间把阴历称为“夏历”), 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对历法虽作过多次修订,但是基本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以后(除王莽新朝和魏明帝时曾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时曾一度改用周正,为时都很短暂),一直沿用了 两干多年,直到清末。随着年历的确定,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袭下来。  

秦汉时代,“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广泛流行,方术之土遍天下,时讲灾异,时讲祥瑞,巫术风行。这种浓重的迷信色彩必然渗透到帝王宫廷和人民生活方式中去。许多风俗活动本来就起源于迷信,而维系新旧两年更替的年节,也必然染上迷信色彩。于是,本来在周代就产生的年终庆丰收和祭祀祖宗的习俗,又同驱妖除怪的巫术联系起来,随之产生了一系列风俗活动。尽管汉代年节处于草创期,但是,汉代的年节在时间顺序上已和现代差不多,从除夕到元旦,围绕着这两天形成了一系列饶有风趣的活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唐宋诗词中的春节民俗
2010年十二生肖虎年运程
猜灯谜的来由
2009牛年运程
春节简介
“年”兽的传说
熬年的传说
万年创建历法说
除夕谢年歌
年字有三种含意
倒贴福字的传说
鞭炮的由来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